世間好物不堅牢,彩雲易散琉璃脆。
做最好的新闻系统

新内阁需要获得议会半数以上支持

  编者按

  什么是古典学,古典学具体包括哪些范畴,中西古典学有何异同,古典学如何成为文明互鉴的纽带……11月6日至8日,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将在北京举办。在大会开幕之际,本报以专版形式,集中刊登6篇我国古典学学者撰写的文章,以飨读者。

  公元前5世纪,在中国、希腊以及其他古代文明的发源地,人类实现了一次精神上的巨大飞跃。孔子、苏格拉底等圣贤先哲开始有意识地思考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。他们留下了奠定文明基础的思想和经典作品,影响着人类精神的发展历程。直到今天,人类文明的创新和进步始终受惠于古人的智慧与经验。每个时代,甚至我们每个人都是某种传统文化塑造的结果。

  每个时代都会遇到新问题与新挑战,面对当今世界遭遇的现代性难题,古代的伟大经典应当成为启迪我们智慧的源头活水。在西方,古典文明传承的脉络曾经中断,借助古叙利亚人的百年翻译运动,西方文明的火种才得以保存。在中国,我们也曾经把自己的传统文化视为社会进步的障碍,但中华文明的内在生机确保了它自身的传承不绝。古代的思想家不但是已逝的先辈,也应当继续成为我们的老师,我们的朋友,和他们的对话应当持续进行下去,这样才能确保人类思想的传承与发展。

  古典学是在现代历史处境中对古代传统经典的整理、校勘、翻译、义理阐释与思想研究。古典学研究的目标不仅在识读古代文本,还应当思古人之所思,理解他们的精神创造和价值观。只有把他们的思想成果当作活的经典,把古人当作可以对话的朋友,我们现代人才能够从古典学研究中获得最大的教益。

  古典学通过研究古代经典而对当今时代面临的挑战作出回应。现代世界是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新阶段。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革新,人类文明的确取得了巨大的进步,但当代世界所面临的技术宰制、气候危机、地缘政治矛盾等问题则蕴含着文明冲突与失序的危险。如何激活古代文明中的智慧力量,以应对现代世界的文明处境及思想挑战,构成了古典学的当代价值,也是全世界古典学研究者所面对的核心课题。为此,我们应当尊重古人的智慧,扬弃片面的“进步主义”,打破“新的就是好的,旧的就是落后的”这一观念,以古典意识来弥补现代立场的缺陷。

  古典学虽然在18世纪末才在西方的大学中成为一个正式的学科,但从文艺复兴开始,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的重新发现就在为西方文明注入新的活力。对古代哲学、文学、历史、艺术、科学的大规模深入研究,为现代西方文明的思想先驱提供了丰富的资源,使他们获得了思考的动力。可以说,数百年古典学术的积累,是现代西方文明的命脉所系;现代西方文明的每一次自我修正,都离不开对其古典文明的深入发掘。

  中国古典学的发展是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必然要求。中国的传统经典源于先秦,其后经历了汉代的整理与考证,宋代的思辨与诠释,清代的考据与梳理,从而确立了中国古典学研究的基本规范。可以说,中国的经史传统汇集了古人最杰出的智慧,体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思考方式,凝聚了传统中国的核心价值。这一传统并未经历西方古典文明曾经遭受的中断,而是以不断焕发的新活力应对危机,体现了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绵延不绝的生命力。

  以古典学传承人类文明是大学当然的使命与职责。近百年来的中国大学建制曾经遗漏了古典学,但若干有远见卓识的中国大学和研究机构正在积极弥补这一缺憾:在传统文、史、哲院系架构的基础上,或成立古典学研究中心,或组建以古典学为重点的研究团队,或在教育部备案自主设置古典学作为二级学科。可以说,中国特色的古典学研究正在迅速成为新的学术重心,将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作出特有的贡献。

  那么,应当如何在当下建设好古典学?古典学首先需要确立自己的核心目标与使命。古典学不仅要扎扎实实地完成文献的整理、校订与解读,还应当深入考察人类古典文明所确立的基本价值观,把传承高尚的文明价值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使命。无论孔子、孟子还是柏拉图、亚里士多德,中国和希腊的古代哲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美德为核心的成人之道,他们强调通过道德上的自我修养来培养习惯、塑造人格,最终成长为道德完善的“君子”或“优秀的人”。我们应当跟随先哲思考幸福与德性、友爱与正义、理智与情感等人类的基本价值观,让古典美德转化为有益于现代社会的价值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