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小程序短剧”的悄然兴起让我们看到,短视频的生产序列正围绕着不断变化的观者喜好与市场需求,指数级地丰富起来。当过往经验已经无法解释短视频发展的诸多现象,也许是时候重新思考:短视频究竟是什么?
——编者
影像是什么?自电影诞生之日起,这种追寻艺术真理的探索就未曾停歇。于是我们有了爱森斯坦的“画框论”、巴赞的“窗户论”,以及麦茨借道精神分析学而提出的“镜像论”。这些理论演进,深刻展现出人们在不同阶段的美学视野、技术条件、媒体环境中,对影像实质产生的不同理解与思考。
时至今日,这种思考已有相当部分迁移至以短视频为代表的网络影像,显而易见的是:以过往经验来解释短视频发展的诸多现象已力不从心,而短视频本身的高速迭代与无限延展,甚至已超出了艺术创作的范畴,使其发展进入了与现实互嵌的“生态论”阶段。
影像本体:被打破的画框
从一开始,我们就很难给短视频下一个精准的定义,时长、画幅、格式,所有最基本的技术参数都显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。这种极大的包容性,一方面源于用户创作的不断涌现,大众的热情与想象打破了一切短视频的限定性;另一方面,则是从串流到直播的视频平台五花八门、层出不穷,短视频的生产序列围绕着不断变化的观者喜好与市场需求,指数级地丰富起来。
一个值得思考的例子是“小程序短剧”的悄然兴起、自成一派。顾名思义,这些剧目无需借助主流视频平台,于微信“小程序”中即点即看。除了获取与观看的便捷性,此类短剧与传统网剧的最大区别在于将“短”字诀发挥到极致。天下短剧,唯快不破,每集均长一分钟、动辄上百集,手指滑动间,已是十数集开外了。当你怀疑这种产品何以生存时,某剧24小时用户充值破千万、一部爆款以小搏大超高回报等消息可谓不绝于耳,2023“小程序短剧”元年的格局业已打开。
你若带着好奇去一看究竟,这的确是一种超出经验的观片体验。蒙太奇的画框被迅速打破,直截了当的信息输出取代了镜头的排列与碰撞,于是在镜头间寻找对比、象征、隐喻等效果与意义,也就显得多此一举。这种简单直白、以快制胜的叙事策略意味不足,却因为穿越、逆袭、玄幻等剧情设计的一波三折、肆意翻转而显得爽快有余,每一分钟都在颠覆上一分钟,观者仿佛在和编导激斗脑筋急转弯,手指便不由加快了滑动进片的速度。
毋庸讳言,你很难将这些制作归入主流,但它们的确牢牢捕捉住了喜好“金手指”爽文的那批目标受众,而在转折点与情绪位上精准的卡点与断集,令付费观看聚沙成塔,成功撬动了规模可观的一片下沉市场。
短视频泛化,如今已成为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,似乎它的兴盛在反噬影像应有的模样。正如在数量庞大的Vlog制作中,手机取景已很难成为爱森斯坦所言之“对象与人们观察它的角度和从周围事物中截取它的画框之间的相遇”,而仅能构成一种观察与截取都缺位的电子记录,这种记录在“剪同款”的强烈节奏中,进一步沦为碎片,不由分说的情绪宣泄与观点输出胜于一切。
令人不安的是,这种强于观点输出的创作趋势进一步向长片领域蔓延。不久前上映的《火山挚恋》便被网友戏称为短视频化纪录片,其被诟病之处大多指向:以火山影像奇观化为卖点,通篇利用旁白解读主人公夫妇的内心世界,试图设计出安置戏剧冲突的情绪线与叙事线,由此挤压客观反倒失去了纪录片的力量。
如此看来,当我们站在传统影像的角度来审视短视频,它总有这样那样的格格不入,但现实在于:网络几近垄断大众的信息来源,短视频已是信息传播的基本范式,革新既有理论、由新视角去理解与定义短视频已是必须。
从窗户到游乐园
那么是否可以将短视频视作这样一座游乐园?它是一个大多数人都可以拥有的私人领地,较之“窗户”的结构则更为开放,分享发布就如同创作者打开园门,邀请观者走进自己的世界,关上门户便是自己的精神天地。
于是网络就成了游乐园的集合,每个人都努力装点修饰自己的乐园、营造足够有趣的游玩项目:描绘温馨浪漫的家庭Vlog是旋转木马,惊悚刺激的悬疑剧是过山车,萌宠育娃就像是稚趣盎然的淘气堡,还有带你饱览各地风光的小火车。在短视频的各种垂直分类中,你都能找到相对应的游乐体验,而在这种参与的过程中,你很难分清谁是游乐园的建造者、谁又是游玩者,因为当下的短视频并不完成于剪辑结束的那一刻,唯有创作者与观赏者产生有效交互,才能真正闭合它的制作周期、实现它的传播意义,而这一特性在自媒体环境中尤为凸显。